学而得法,教而有道,事半功倍,减负增效353
发表时间:2022-04-29 10:45作者:东溪中学 罗强 学而得法,教而有道,事半功倍,减负增效 ——初三道法复习策略谈 东溪中学 罗强 一、课标解读 教考依据:教育部《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 1.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课程设计思路 思想品德课程遵循生活逻辑,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方面的内容设计。初中阶段的学生需要进一步学习正确处理与自我、与他人和集体、以及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这三组重要关系依次构成了本课程的三大内容板块。每一内容板块中均涉及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方面的具体内容 课程基本理念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课程的基本原则 课程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 教育部《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2019.11 2.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 ①依据课程标准科学命题。取消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大纲,严格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命题,不得超标命题。 ②试题命制既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还考查思维过程、创新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立意)。减少机械记忆试题和客观性试题比例,提高探究性、开放性、综合性试题比例,积极探索跨学科命题(题型)。拓宽试题材料选择范围,丰富材料类型,确保材料的权威性(选材)。充分考虑城乡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对象),增强情境创设的真实性、典型性和适切性,提高试题情境设计水平。规范试题语言文字,防止出现表述错误和歧义。客观性试题要有确定的答案(形式)。 教育部《关于做好2022年中考命题工作的通知》2022.3 3.关于做好2022年中考命题工作的通知 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命题,不得超标命题和随意扩大、压减考试内容范围,严禁将高中课程内容、学科竞赛试题以及校外培训内容作为考试内容。同时要求积极推进省级统一命题、强化试题政治性审查、科学设置试卷难度、认真遴选命题人员、规范中考命题管理等。 二、复习计划 第一阶段:全面复习,夯实基础,构建知识体系,提高复习效率。(3月初—4月底) 1.全面掌握每一个考点,准确理解教材中的每一个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原理。 2.识记必须落到实处。 第二阶段:重难点、热点专题复习,学以致用,提高能力。(5月初—5月下旬) 1.教会学生将社会热点问题与所学的知识点紧密联系,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进行分门别类的训练,侧重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学以致用。 第三阶段:加强训练,重视讲评,提高解题能力。(5月下旬—6月上旬) 1.训练应适度。 2.凡布置的作业都一定有批有讲,批改要认真。 3.每复习完一个单元,就进行单元检测,并及时评讲改错。 4.教师在讲评练习时,要向学生讲清各种题型的特点、方法和技巧,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失误。 三、复习策略 (一)关注热点 1.什么是热点 热点就是当年国际国内(我省、我市)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中取得的重大成就,也包括社会生活中发生的带有关注性的问题。 2.为什么要关注热点 (1)理论联系实际,关注时政热点,把握时代脉搏,体现时代气息,这是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和命题的基本原则,也是道德与法治生命力所在。一份高质量的中考试题,一定是体现年度热点时事的,否则,将失去时代特征。(新) (2)中考试题必须引导考生关注社会热点,运用所学知识对社会热点和社会现象进行分析说明。一份高质量的中考试题,必定反映年度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社会等民生各方面的重大热点时事。(广) 3.怎么设计时政热点 在精选好热点基础上,将重大热点问题与考点联系起来,找到结合点、联系点、契合点,然后,多角度、多层次设计问题,成为典型题例,形成若干个专题。每个专题包括若干个环节,如背景材料(含图片,漫画、文字、数据等)、课标链接、知识对接、典型题例等。 设计好热点,形成专题,应做到以下两点:第一:要明确考什么,考到什么程度;第二:要起点高、落点低,大问题、小切口。 4.怎么选择时政热点 以《课标》和教材为根本依据的原则。 长效性、全局性优于短期性、局部性原则。 关注地方热点,凸显四川、广元地区特色的原则。 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主线原则。 正向教育意义、充满正能量材料为主原则。 5.需要关注的热点 我们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 全面小康、摆脱贫困是我们党给人民的交代,也是对世界的贡献。 黄河安澜是中华儿女的千年期盼。 “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深情告白;运动健儿激情飞扬、奋勇争先;全国上下防控疫情坚决有力。 “一国两制”才能行稳致远。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心愿。 中国累计向1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20亿剂新冠疫苗。书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篇章。 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让更多人参与到冰雪运动中来。 我们的三位航天员在浩瀚太空“出差”,平安归来。 6.2022时政热点预测 试题将突出主旋律,更加凸显时代特征;更加注重反映社会热点,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试卷将继续围绕国内时政创设情境,考核学生对教材原理的理解程度和综合运用分析的能力。 关注重大时政:建党一百周年;十九届六中全会;两会;家庭教育促进法、反外国制裁法;我国全面建成小康;乡村振兴;支持浙江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支持浦东新区打造现代化建设引领示范区;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双碳”政策;黄河治理;神州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圆满成功;抗击新冠疫情等。 (二)优化答题技巧 客观题答题技巧(四审四排法) 1.四审: ①审题干(材料):把握关键词(主要、核心、根本等) 明确题目主旨意图,确定知识范围的规定性。 ②审设问:正向或逆向选择(正确的、不正确的), 问题的指向及限制(我们、青少年) ③审题肢:正确或错误④审题干与题肢的关系 2.四排除: ①排错法(排题肢中错误的)②排异法:观点正确,但与题干无关 ③排重法:与题干意思重复的题肢④排倒法:因果关系颠倒的题肢 主观题答题技巧 1.三看:看标题、看文字、看画面 2.三比:首先要注意看图表的标题,其次要做到“三比”:横向比、纵向比、综合比 3.三步 (“体现”型、“认识”型、“评析”型) ①“体现”型题目 设问方式:有“体现什么”、“怎样”体现、“如何”体现等。 解题方法:一定点:确定考核的知识点是什么?二联系:联系所给材料与所学知识 三梳理、作答:将材料所给的信息与考核的知识点一一对照,二者相符的就是答案要点。 ②“认识”型简答题 设问方式:“如何认识”、“如何看待”、“谈谈对某一现象的看法”“分析某一现象”等等 解题方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是什么——即题目说(做)的是一件什么事?或题目观点是对还是错 为什么——即说(做)这件事的依据、重要性、必要性、不做这件事的危害性等 怎么办——即党、国家、公民、企业、消费者、个人等准备怎样做这件事,采取哪些具体措施来解决问题。 ③“评析”型题目 设问方式:一般是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一观点或某一行为作评析 解题方法:首先判断(对、错或不全面) 其次写出相应的依据(可以是一些法律法规,或教材的某些理论观点) 最后针对错误的观点或行为写出正确的观点或行为 4.1问+1解(“启示”型、“反映”型、“为什么”型、“怎么办”型、“意义”型) ①“启示”型题目 设问方式:给我们什么启示 解题方法:回答这种设问的题目时,应在对所给的材料进行认真的分析、提炼的基础上,从中先归纳出材料所反映的知识和道理,然后再推理出我们现在怎么办。 ②“反映”型题目 设问方式:“反映了某一问题发生了哪些变化”、“反映了什么 现象或什么问题?”“说明了什么?”等 解题方法:反映型题目材料所提供的信息都是感性的,而答题要求是理性的,也就是要把感性材料理性化,即把材料所提供的信息用教材中所学的知识加以表达。解答这种类型的题目可以采用定点法,即采用定点——联系——梳理、作答的思路。 ③“为什么”型题目 设问方式:有“为什么说?为什么要? 解题方法:回答原因的题目可以用地位、意义、重要性、影响、必要性、危害等作为依据。在解答中,一般应由近及远、由小到大、由直接到间接、有秩序、有条理地展开说明。 ④“怎么办”型题目 设问方式:一般以“如何”或“怎样”等来设问,有时也会以提建议的形式出现 解题方法:“怎么办型”的设问一般来讲都是给定了主体是谁该怎么办,如:党、国家、政府、公民、企业、消费者、个人等,并且指定了要回答的某一方面内容,但有时也有不告诉确定的主体,需要自居从多角度去思考回答。 ⑤“意义”型题目 设问方式:有“积极影响”、“意义”等 解题方法:“意义型”主要是针对某一“做法”或“事件”有什么意义来设问。回答题目时首先要明确有经济意义、政治意义、社会意义,还有个人、 国家、社会的意义。答案要点要紧紧结合所学知识点和题目所提供的材料(抓材料中的关键词、关键句),有些题目作答时还必须结合党和国家提出 的最新精神。 四、命题方向 (一)中考命题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教育部《关于做好2022年中考命题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等文件,体现中考命题的基本原则。一是确保方向正确。要在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中体现学科育人。二是坚持依标命题。课程标准是中考命题的专业依据。三是注重创设情境。试题情境即生活化的学习场景。四是引导现实需求。变被动、机械的学习方式为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五是杜绝照搬原题。走出大量刷题、押题的应试教育套路。六是力求合规有效。中考试题语言表述、试题容量、考试时长应符合初中生实际。 (二)中考命题主要变化 1.命题的结构性变化。 从重考查有什么到重考查能怎么。过去的考题主要是知识立意,主要关注学生学了什么?记住了什么?理解了什么?现在考察的重点是考查学生能怎么样,能不能实实在在解决问题。 从重考察知识回忆到重考察思维过程。过去考学生拿到题能不能马上在记忆深处找到知识的答案。现在不是考学生记住了哪些知识点,而是考察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学生的思维。 从重定量测量到兼顾定性评价。过去我们认为考试必须是定量、准确的,所以客观性的试题非常多。现在客观性试题越来越少,主观性试题越来越多。 2.命题的功能性变化。强化以标命题,教学导向。 过去中高考,更多关注的是选拔功能,学业水平考试和毕业考试是分开的,是为高中选拔学生。现在中考两考合一,既是毕业考试,也是选拔考试。 3.改进知识测试方式,扭转死记硬背现象,题是客观性的,但测试形式是主观性的。 改进情景化命题,推进情境化教学,要考的问题都扎在情境里面。增加开放性试题,推进深度学习。 (三)教学和命题的改进方向 全面把握课程标准关于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与课程内容、学业质量等方面的规定和阐释,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分解课程标准各项要求,细化教学实施方案,确保教学有“标”可循、对“标”不逾,着力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望各位同仁因材施教出实招,匠心独运亮巧招,课堂上提质增效,考场上跳起摸高! |